最近,三和人才网白领话题一栏中转载了一篇题为《青春饭吃完了怎么办?》点击浏览(原载于7月1日的《中国青年报》)的文章引起了广泛关注,不少网友纷纷来电或留贴对此发表评论。
“青春饭”定义的转型
文章指出:十几年前,当“青春饭”的说法刚刚被提出时,它给人的印象是这种“饭碗”不仅易碎,而且约等于“靠脸蛋谋生”的“花瓶”,很多人避之唯恐不及,因为“好花不常开,青春不常在”。文中反映出人们对于“青春饭”的传统观念是不能说不是正当的职业,但总是与外貌体型联系起来,与高尚职业沾不上边。像不少高薪白领丽人从事的都是青春职业,如文秘、公关、领班、模特等。这些职业的特性决定了其职业的短期行为,随着年龄、学历、阅历的增长,“青春饭”好吃不好揣的问题也就不足为奇了。
而今,虽然说老调重弹,但“青春饭”这一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狭义的“靠脸蛋谋生”中得到延伸,升级到一个全新的层次。与过去相比,现在意义上的“青春饭”已经不再限于传统的服务、娱乐等行业了,像IT业程序员、公关、促销员、时尚类记者等构成了新的“青春饭”群体。他们大都年轻、精力充沛、有活力;思想前卫,不盲从他人;收入较高,过着令人羡慕的小资生活。所以,对于这类新型吃“新青春饭”的人来讲,外貌根本构不成威胁,但与传统青春饭相同的是,新青春饭挥霍的也是年龄、体力和精力,当青春不在的时候,便要改弦更张,另谋出路。这就逼着从业者要未雨绸缪,要吃着自己碗里的,看着别人锅里的。
“青春饭”好吃不好端
在这些新青春饭的人中,能做到“步步高”的人往往具有以下特征:注重学习修养,强调创新拓展,危机感是他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像IT业,都说“IT是碗青春饭,年纪大了靠边站”。 程序员为了赶进度、抢工期, 起五更爬半夜是常事,因此拖家带口的人很难吃得消。程序员的黄金年龄约在24-28岁,这个年龄段不仅体力充沛,而且接受新事物能力强,适合IT业技术更新快的特点。到了30多岁以后,由于工作压力和家庭压力等原因,造成IT行业的业内人士年龄越大接受新知识和新技能的欲望和精力就越少,因而,端好这碗饭的难度也就越来越大。一些三十出头的白领是这样说的:“吃青春饭就像一个无足鸟在职场的天空里永不停息地飞翔,直到有一天,韶华失去精疲力竭坠落在地。”。随着年龄增大,已习惯了吃“青春饭”的人应该何去何从,大多数全然不知,眼前茫然一片。
未雨绸缪,主动变换职场角色
三和人才寻聘顾问指出:吃“青春饭”毕竟是人的职业生涯发展的早期阶段,利用青春获取生活之资或者为未来打下基础都是正常而现实的,无可指责。而随着人在生理和心理上日益成熟,身处其中的年轻人应根据自己的年龄阶段和中心兴趣,选择最能满足自己需要的、最适合自己的新工作。因为未雨绸缪方能从容镇定,这种变换决不是因为青春的流逝,而是由于工作和学习的需要。
同时,寻聘顾问还指出:“青春饭”现象的存在还缘于一些企业的价值观不正确,因为年轻职员不存在医疗卫生、退休保险等过多的问题,可以节省开支,这也往往成为青春职业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呼吁社会对此类人群给予更多的关注和职业导向,让他们重新找准定位,而不至于在韵华尽失后职场生涯也走到尽头。
一些网友发表评论说:吃“青春饭”的人到了30岁,有三条路可走:做老板、转行、下岗。可见,只要做到认清形势、及时转型、困境思变、掌握主动,就是你抛弃了“青春饭”,而不是“青春饭”抛弃了你。
(三和人才网讯 记者:刘宁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