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转“候鸟式”用工模式 |
——访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戴景华 |
冯雪枫 |
2010年第一季度沸沸扬扬的“用工荒”已经渐趋平静,正如戴景华在2月份所预言的那样:用工紧张只是暂时现象。作为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深圳市三和人力资源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戴景华以他从业18年的经验和体会,就深圳乃至全国经济发达地区今后的劳动力市场与劳务工问题,从现实和人性化两方面,阐述了他的看法。
中低端企业在用工方面有急功近利与短视行为
记者:近几年来,每年用工高峰期,大量企业都感到招工难,似乎有愈演愈烈之势。不少专家学者、相关部门、新闻媒体也从多种角度解析了这一现象。作为人力市场最前沿的资深从业者,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实质?
戴景华:众所周知,中国乃人口大国,其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深圳及全国经济发达地区因经济总量的巨大、各种产业的高度聚集,对外来务工者及其他人才有很大的吸引力。春运高峰时,一天有60万人涌入广东。当然与从前相比,确实出现了一定的差距。
这个差距的产生,有劳动报酬长期增长缓慢的原因,有其它地区经济崛起导致劳动力分流乃至回流的因素,有“80后”、“90后”的新一代劳动者自身特点的因素。但是,从根本上来说,我认为和很多中低端企业,在用工方面的急功近利与短视行为有关。
记者: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判断呢?前些年和现在相比,企业的做法都是如此,为什么那时候就没有出现用工紧张的现象呢?
戴景华:就广东来说,作为一个经济大省,是全国GDP增长的典范。但是,在很多来粤务工者的眼里,广东已经成为他们的临时谋生地:其一,在媒体报道“某时某地区出现用工紧张,该地区企业正在高薪招聘务工人员”的渲染下,各地闲置的劳动力纷纷涌入,使本来的供不应求状态很快变成了供过于求,部分务工者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身上的积蓄所剩无几只得无奈返乡,造成负面影响。其二,务工者来到广东,一心想着靠自己的劳动解决一家人的生计问题,但是却只有在生产旺季时大量加班,收入增加,到了生产淡季,他们要么被辞退,要么由于加班的减少,收入也大幅度减少,难以维持生计。于是就出现了春节前(生产淡季)大量务工者返回家乡,春节后他们迫于生计压力又出外谋生。对于务工者来说来回的成本是巨大的,如此反复的付出,却不一定能有所回报。从此,有些务工者失去了信心,进而选择其他出路。
早些年,外来劳务工没有更多的选择。从地域上,广东经济几乎是一枝独秀;从现实上,为了生计顾不上计较太多,有钱挣就很好,还处于满足生存需要的初级阶段。现在已经不同了,经济由“单极”向“多极”发展,内地也在迎头赶上;生存需要已经普遍满足,自然会有更高一些的需求,比如相对稳定的工作、生活质量的改善、精神需求的满足、子女后代的发展……企业却不与时俱进,还以二十年前的用工态度对待,劳务工怎么会不难招?
拥有一支忠诚度高的团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记者:那您认为企业应该怎样做,才能从根本上改变阶段性用工的矛盾,使生产与发展能够良性可持续地进行?
戴景华:旺季就大量招工,淡季就成批辞退。这种看似市场经济行为的正常做法,一而再三地出现,严重地刺伤了外来务工者的情绪。没有稳定,谈何保障?没有保障,谈何职业发展?企业把劳务工当作“候鸟”,劳务工自然也不会把企业当作“家园”。
因此,企业应该从长远利益出发,在生产淡季时,把辞退员工的这种做法换成进行短期培训,提升员工的技能,做好员工的储备。这样到了生产旺季,就不用担心招不到合适的员工了。
也许,很多人会质疑,对于企业,在淡季时做培训的付出成本是巨大的,而收益却微乎其微,这似乎违背了“市场经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基本经济原理,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持这样观点的人,他只看到表面的现象,却忽略了培训收益的本质。员工经过培训,技能得到提高,生产效率也提高了,产品质量也会比其他没经过培训的企业更胜一筹,企业会因此争取到更多的订单,趁机可以扩大自己市场的占有率,这才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道路。生产率提高了,员工自我价值得到了体现,忠诚度就会提高;生活得到了保障,归属感就会增强。拥有一支忠诚度高、归属感强、技能熟练的团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如果大多数的企业都能这样做,培养出的将是一支越来越优秀的产业大军,我国的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也将会加快步伐。
当然光靠企业一方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它必须集各方力量才能完成。首先,作为媒体,不要只去渲染或者放大“用工紧张”的暂时现象,而是要引导企业和社会,尽到怎样的责任,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候鸟式”的用工模式。其次,政府应该完善对外来务工者的培训补贴政策。去年国家出台了对法人企业内训进行津贴补助的政策,但补助金额很有限,本人建议适当加大企业内训的补贴金额,加强监管力度,以此减轻企业的负担。最后,应尽快出台相关的配套措施改善外来务工者的生活地位和环境。比如,真正解决劳务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打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等,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关爱,让他们在外务工有“家”的归宿,“候鸟式”的用工矛盾将会得到实质性解决。
另外,新一代劳务工的特点也不能被忽视。相比过去的前辈,他们往往衣食无忧,相对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其中很多人还是半大的孩子,出来务工往往是为了图新鲜、看世界。在工作中吃不了苦受了委屈就不干了。辞工后说是回家发展,其实回家之后没有创业,也没有务农,什么也不干,往往会聚集在内地县城等一些娱乐业比较发达的地方。对于新一代劳务工的引导、教育与培训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总之,劳务工不应该是“候鸟群”。他们中的主体,将成为城市化进程中长期固定的产业工人,能够安居乐业,无后顾之忧地劳动,才能让企业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和升级。对企业家来说,善待他们,就是善待企业;提升他们,就是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深圳特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