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有网友质疑自己的实际工资并没有增长,但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有关工资数据中却增长了,由此出现了一个新的说法:工资“被增长”。
2月23日,国家统计局人口就业司司长冯乃林在回应工资“被增长”的说法时表示,这比较形象地反映了工资统计制度的缺陷:首先原来没有把私营单位包括进来;其次发布的是平均数,比较大的弱点就是把差异给“删”掉了,可能高收入的人员只有极少数,但他们工资的增长会造成平均数的增长。
其实,对于统计数据不包括私营单位的问题,早在2009年10月27日,国家统计局就正式宣布将6676万城镇私营单位从业人员的工资纳入统计之中。由此更全面地考量不同收入人群的工资水平。
众所周知,平均工资反映的仅仅是某个行业工资的平均水平,而不同地区、不同企业内该行业的工资差异却在平均过程中被忽视了,导致统计数据与部分人的实际收入相去甚远,同一行业内的多数低收入人群的工资水平可能会被少数高收入人群的工资水平拉上。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统计局将在2010年进行试点,增加反映劳动报酬结构和差异的统计指标,取得经验后在全国推广。
都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让笔者心存疑惑的是,为什么只有在广大网友高呼工资“被增长”之后,相关部门才能发现自己本职工作中的缺陷,而几乎听不到有主动检验出工作漏洞的新闻。
笔者认为,在我们高呼科学发展的时候,相关部门更应该与时俱进,因为只有在实际工作当中自己能够发现并弥补漏洞才能不再“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