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言之,思维就像一个GPS,如果你想去北京(即目的地),却定义了去西藏的方向和路线,但你本身并不自知,如果按照这个方向和路线的指示去行动,无论你多么努力,或许你穷其一生都不可能到达北京。企业经营更是如此,如果你的经营思维模式经常都是错误的,你如何能够指望最终产生正确的结果呢?
看到这里,或许还是有人不敢相信思维改变的力量,那就先说四个关于思维改变的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我自己的。因为从小家庭饮食的习惯,父母给我们灌输的思想就是吃辣的食物会上火,因此在很长的时间里,我都认为吃辣的食物就是代表上火,果然,每次吃到一点儿辣的食物,第二天总要牙龈浮肿或喉咙发炎,我把这种惯性思维称作“咸带鱼思维”(就像我小时候在农村吃到的带鱼都是盐巴腌制的,因此便认为“带鱼”天生就是咸的)。但一次坐火车出差长沙的经历让我改变了这种思维,同车厢有一个6岁的贵州小女孩,一路上都在吃各种辣的食物,我就很好奇的问她妈妈:这么小的孩子就吃这么多辣的食物,不怕小孩子上火吗?她妈妈说:好像没怎么想过吃辣会上火,我们认为辣是很好的一种食物味道而已。当得到这个答复之后,我突然明白了,我之所以吃辣容易上火,更多是潜意识的一种自我暗示作用,如果我和这个小女孩一样仅仅把辣当作一种食物的味道,相信我在不改变体质的状况下,应该也不会轻易的上火。最终,那次到长沙出差的经历证明了这一点,虽然也吃了不少辣,但确实没有怎么上火。这正应了一句俗话“怕什么有什么”,禅宗也有云:“克服心障,你就是神!”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一个心理学家的测试。他想了解“消极思维和积极思维”对人的行为影响到底有多大,于是就做了如下一个测试:他把20个16~18岁之间小孩进行为期1天的思维培训,其中A组遵循的是左边原则(-消极思维),B组遵循的是右边原则(+积极思维)。然后再对他们进行为期一周的行为跟踪,结果表明:A组在培训后的一周内或多或少都表现出了对周围事物失去兴趣,对学习失去信心,不愿意与家人交流,而且在情绪失控的情况下容易对别人采取暴力等负面倾向;而B组恰恰相反,他们表现得更加乐于助人,更加信任别人和更愿意融入集体,而且在遇到困难挫折时能够积极思考解决方案,不轻易说放弃,也更愿意求助于周围的人,与家人、同学的关系也更加融洽。
当然,这仅仅是一天的测试,并不会让人走火入魔,A组人员完全可以通过自我心理调整而恢复常态。但想想看,一个人只接受了一天的负面思维灌输,就对生活表现出如此截然不同的行为方式,如果你的思维长期被一些不自知的负面信息所包围、所影响,那么,这种“润物细无声”、“温水煮青蛙”的入侵方式,又该对你的习惯和行为起到多么可怕的作用呢?!
这个道理,从我全国招商时拜访过的企业老板也能看出来,大凡做得成功的创业者,其表达中负面消极的字眼和唉声叹气的口吻极少,反而随时充斥着积极向上的语言和铿锵有力的语气,让倾听者感到十分的鼓舞。我相信,你只有给员工信心,才能获得员工的信任,这才是造就企业成功的秘诀。
第三个故事则是一个场景:有两个好朋友站在一群墓地前,悲观者思维说:“我真羡慕躺在这里的人,他们虽然没有了欢乐,但也没有了痛苦”,乐观者思维说:“不,是他们没有了痛苦,也没有了欢乐!”想一想,你平常大多数时间是前者,还是后者思维呢?你的周围朋友中有多少人是前者的思维呢?(他们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你)
第四个故事则很可能发生在你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比如:你的员工上班迟到了,你很生气,但后面了解到原来是员工昨晚加班很晚,今天得了感冒还坚持上班,这时,你不仅不会生气还会产生感动了,这也是一种从“生气到感动”的思维转变。
我们必须认识到,改变错误的思维和培养正确的思维是一种长期“自律、自省、自行”的结果,只有不断的学习和感悟才是思维改变的不二法门。
台湾电影《练习曲》中的有句台词:“有些事,你现在不做,以后就再也不会做了”。如果你不想在自己老去的那一天,再悔恨为什么“失败和失意”这两双胞胎与你终身相伴,那就现在开始“重启思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