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旧体制的种种重负,国有企事业单位在市场经济中前行,往往经不起折腾。然而企事业单位只具有拟制的人格,“单位”的折腾其实就是“一把手”的折腾。要想在市场风浪的摔打中实践科学发展观,就不能由着“一把手”折腾。我们可以从以下的案例分析中,窥见“一把手”折腾的某些规律,从而明确在体制方面根治“一把手”折腾的必要性。
“一把手”的淫威
「案例」
杨山从军队转业后,被分配到华星研究所。华星研究所自负盈亏,“一把手”吕主任不愿意接收,但是迫于安置政策不便于硬顶。刚好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华星研究所派一个人到山区担任扶贫副县长,吕主任顺水推舟,把杨山打发了去。
吕主任本来打算等杨山执行完扶贫任务后就以“落聘”的形式让他下岗,或者把他推给上级。这时研究所有个副主任退休,吕主任已经把自己选中的人推荐了上去。没想到上级主管部门根据省委的指示精神任命杨山担任华星研究所副主任。吕主任十分恼火,认为上级的安排没有征求他的意见,拒绝给杨山发相应的工资。经过多方做工作,直到三个月后吕主任才给杨山“落实政策”,却安排杨山去门卫值夜班。杨山发现门卫的一名职工家住在远郊,夜晚下班后没有公交车,就将单位的一辆摩托车调拨给这位职工使用。吕主任听说后就把杨山叫到办公室,质问杨山有什么权力这样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谁负责?杨山说:“这件事我负责。”吕主任把桌子一拍:“你负不了责。限你两天内把摩托车要回来,否则就扣你的工资!”说着就抓起电话要给财务下指令。
「点评」
这个摩托车案例或许算不上什么折腾,但是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一把手”的权力有多大。且不说一般职工,同是领导班子的成员,他也根本没有看在眼里。别说是容忍不同意见,就是仅仅没有足够体现他的权威的存在,他都会大发淫威。在他们的淫威中,往往是爱怎样折腾就可以怎样折腾,其奈他何。
“一把手”的这种做虽然与个人素质有关,而它之所以有恃无恐,却是由体制上过于依重“一把手”决定的。首先,国有企事业单位在所有制上实际已经成为单位所有,其成员的收入完全取决于单位的经营状况。上级的决策再好,它的落实都需要基层单位“买单”。基层单位“一把手”为了减轻自己的负担,与政策对于劳动者提供的保障具有本能的博弈心态。其次,因为“一把手”是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唯一的法人代表,因而国有资产的单位所有又实际上完全由“一把手”支配。所谓发挥领导班子的作用与这种法定代表人制度存在着难以避免的冲突,后者足以对抗前者。再次,考虑到国有企事业单位往往有一定的历史“包袱”,“一把手”不将矛盾上交往往成为改革成功的标志。其潜在的逻辑是,“一把手”只要能在现有的资产范围内解决问题,爱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并没有人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当真。
坏事总能变好事
「案例」
华星研究所在进行绿色食品的开发和经营中陷入困境,吕主任经一个朋友的介绍,决心投资开锑矿,以便另辟蹊径。在没有弄清合作方家底的情况下,就擅自做主投资近百万。吕主任本来想年底就可以抱一个金娃娃回来,却很快发现合作方根本没有诚意,已经将资金挪作它用。吕主任匆忙将合作方起诉到法院,以图追回投资。
此后,在吕主任的导演下,一次投资失误演变成一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壮举。官司是赢了,得到的仅仅是对方没有来得及运走的黑矿石。由于市场变化,这些黑矿石根本不值钱,然而却像一堆战利品,堆放在华星研究所院子里。时间长了,堆在那里总不是个办法,于是吕主任决心把它处理掉,在矿石的品位没有确定的情况下让一家冶炼厂拉走了。于是这又成了盘活资产的果断决策。
这时候冶炼厂发现一个专利产品值得投资,经吕主任考察,亦同意参与。冶炼厂便以华星研究所的矿石作担保引进了专利。后来发现,华星研究所的矿石品位很低,根本不值钱,专利开发泡汤。冶炼厂便将华星研究所告上法庭,要求它承担担保连带责任。锑矿石不仅一分钱没得到,还惹上了新的官司。不过,吕主任以自己没有签订担保协议为由抗辩,似乎可以导致对方败诉,于是这又成了依法经营、规避风险的美谈。
「点评」
这个案例可以让我们看出“一把手”们的折腾为什么能够成功,那就是他们总是能够将坏事变成好事,使得折腾不像折腾。
在确认“一把手”地位的管理体制中,不仅一切由“一把手”说了算,而且判断经营活动是与非的标准都由他钦定,使得“一把手”在公司治理机制中享有超级话语权。一方面,国有企事业单位缺乏一种客观的跟踪考核机制。根据抓大放小的政策,中小企业,尤其是缺乏优质资产的中小企业,就成为一块烫手的山芋。国资委不愿意接管,原有的主管部门作为政府机关,随着职能的转变,对它们只能加以安抚。如果它们的“一把手”报告那是好事,自然愿意顺水推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另一方面,在华星研究所内部,各种监督机制无法与“一把手”抗衡,即使有人对“一把手”的折腾提出质疑,也无非否认善后工作的必要性。否则就会被“一把手”认定为不稳定因素,就是想折腾,那当然是不能被允许的。
从辩证的观点看,坏事的确能够变成好事;然而,企业经营不是哲学思辨,其间伴随着资源的流动,坏事变成好事总要以真金白银付学费为代价。在吕主任不断地将坏事变成好事的过程中,结果就是国有资产的“冰棍化”。
金蝉脱壳另折腾
「案例」
华星研究所是改革开放初期成立的,系欧共体第一批对华援建的项目。有当时世界上堪称一流的技术装备,有省政府配套资金的重点扶持,有从该领域调来的精兵强将,经济效益显著,犹如经济战线一颗冉冉升起的明星。作为“一把手”,吕主任志在打造一艘国际市场上的航空母舰。然而在其快速扩张中,频频暴露出管理上的短板。此后吕主任在不断地“坏事变好事”的努力中,虽然得到了一些新的资源,每每逢凶化吉,然而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资产负债达到了200%以上。这时候银行体制出现了新格局,呆坏账被移交给金融管理公司。金融管理公司受让了华星研究所的债权后,将华星研究所起诉到法院。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华星研究所逾期不能清偿债务,固定资产将被依法拍卖。华星研究所明星陨落,按说吕主任已经折腾不下去了。出人预料的是,吕主任摇身一变成了公务员,被调到政府某个机构当头头。
此前吕主任并没有停止折腾,只不过这回的折腾是在为自己的金蝉脱壳争取时间。首先,他以保饭碗为由,组织职工到法院、金融管理公司和政府机关上访。与此同时,自己以稳定为由,要求金融管理公司允许以职工集资的形式回购债权。其次,在职工集资回购债权的对价上与金融管理公司讨价还价。当时,管理层收购一度受到追捧,职工集资回购债权能够搭上这样的便车,但是以什么样的价格回购债权并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于是吕主任便以职工缺乏支付能力为由,向金融管理公司压价。再次,让第三方以职工集资的名义回购债权。当金融管理公司最终内定了一个债权出让价格后,职工还是没有那个支付能力,吕主任就让一个民营企业家参加了进来。实际上,吕主任一直在为自己的异地做官打通各种关节,最终如愿以偿。
「点评」
应当承认,吕主任的金蝉脱壳并不违法。问题在于,华星研究所明星陨落,却没有人对此负责,更没有人加以过问。吕主任调离时,按照规定应该进行离职审计,可是就连一个过场也没有走。用人单位管人不管事,自己不会给自己在程序上找麻烦。而且审计是要付费的,这笔不菲的审计费如果由华星研究所承担,那它宁可不审计。其实吕主任早有准备,会计部门按照他的要求在账目上调整完毕,别说有问题难以发现,就是发现了也是马后炮,人家已经走马上任。这样一来,过去的折腾如同行云流水,人家以后还会很滋润地在新地方折腾。
有意思的是,吕主任的金蝉脱壳也是由华星研究所买单。因为在吕主任没有向看守班子交权之前,他仍然是“一把手”,这个期间的职务消费不仅没有停止,而且有所增加,就连他在这个期间为自己异地做官所作的公关费用也是由华星研究所无支出。请客吃饭全部报销,还带着关系户出国“考察”了一番。
由此可以看出,在企业管理中要想避免折腾,那就不能由着“一把手”折腾,必须在制度的实质上解决“一把手”一手遮天的问题,追求形式上的治理或者监督机制“五脏俱全”虽然必不可少,但仅仅如此是远远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