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街头做一项调查:“你知道自己的档案在哪里吗?”估计有些人还真不知道答案。据统计,目前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中,都有相当一部分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及时调走档案,成为了“弃档族”,也为将来开具各种证明和办理手续留下了隐患。相关部门提醒应届生,毕业后切记管理好自己的档案。
牵一发动全身
来自江苏的小王已经在上海某家私营企业工作了近3年,最近他与女友凑齐了首付期房款,商量起结婚事宜。但在办理相关手续时,他才意识到自己毕业后一直把档案留在学校,没有及时转到单位,因此目前他的身份仍是“大学生”,工作了近三年也不算在工龄之内。“虽然私营企业没什么职称、工龄,不过因为档案的问题,社保、结婚、买房还真是遇到了不少麻烦,最后不得不赶快去学校办理档案!”王先生表示,经历了这件事情之后,自己开始重视起档案来。
上海市人才中心的相关负责人员表示,目前档案对于个人来说,仍然不可或缺。在职称评审、报考公务员或研究生、办理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调动、转正和计算工龄、申请出国留学及其他一些方面出具证明,都需要参考档案进行办理。“如果没有档案,单位就无法为你办理社会保险;如果大学生毕业时没有及时去档案存放地人才中心报到,几年后仍是学生身份,从而影响转正定级和工龄及退休金的计算,这势必会影响到个人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此外,档案还能够起到证明个人工作经历、诚信度的作用,有些地方单位会据其查看应聘者的诚信、失业记录。
虽然档案的地位可谓“牵一发动全身”,但大多数应届生对此一知半解。“档案?不知道哪里去了,找好工作不是应该直接就从学校转移到工作单位去了吗?大不了还有学校帮忙保管着嘛!”应届毕业生玲玲并不清楚档案的去处,她身边大多数同学的做法都是先把档案寄放在学校,只有少数学生将档案转去了人才中心托管,个别学生甚至选择自己保管档案。
断档现象严重
苏楠在大学毕业后,就把档案托管到人才中心。频频跳槽的职业经历,让她萌生自己保管档案的念头。她认为,这种办法不仅能够节约每年几百元的保管费,还能在每次调动工作时第一时间在档案中找到相关材料。人才中心管理档案的相关负责人Ellen建议苏楠放弃自己保存档案的想法:“自己保管档案,它的完整性、真实性就得不到保障,同弃档没什么两样,甚至有可能会使档案变成‘死档’,得不偿失。”
Ellen从事档案管理工作近8年,在她看来,目前沪上个人档案管理的情况不容乐观。“个人档案不可遗弃或者断档,应当及时续档,否则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她承认,以往人事档案作为记录个人经历、政治面貌、品德作风等内容的文件材料,发挥着凭证、依据和参考的作用,很多关键的个人证明等手续都绕不开档案这一关。
但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信息管理采纳求职者的个人档案,对纸质档案的要求不严格,这导致了断档现象日益严重。据统计,目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将个人档案放到人才市场或者学校后,就再没管过;一些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不清楚人事档案托管要求,也进一步导致职场人士忽视了档案的重要性。“有些民营、外资企业等不具备存档资质的单位,忽视了新员工入职时档案的接转问题,也未向单位员工告知档案的重要性,没有及时搜集所需的各种材料。个人和单位对档案的疏于管理造成了档案更新不及时的现象”。
目前,无论是在原单位供职的人还是另谋新职者,在办理社会保险、领取失业金、退休后保险金的发放时,个人档案记录的工龄、工资、待遇、职务、社保参保年限等都需要档案中的记录作为主要依据。因此,Ellen建议大学生要善待自己的个人档案,及时做好档案的委托管理和续档工作。
及时补救不难
在档案管理方面,各级人才中心的职责在于管理社会人才档案,并不断收集充实档案内容,为个人职业生涯提供重要依据。通过单位或者个人名义,将人事档案存放在人才中心,那么依托于档案的出国政审、转正定级、工资调整、职称评审、社会保险等才能得到有效办理。相关部门负责人提醒大学生,要按照档案的转移方式进行妥善转移、保管,别等到工作单位落实、晋级或招考时,才安置自己的档案。
如果档案管理不明晰,也并非没有补救的措施。
●没有及时续档:只要办妥相关手续,就可将档案关系理顺。
●自己保留档案:尽快将档案交回原单位或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如果档案袋被打开,里面的资料就得经相关部门核实;如果档案资料遗失,还要到原单位去补充和确认。
●档案遗留原单位:“跳槽”人员将档案遗留在原单位长期未办理转档手续,要与原单位协商,解决跳槽后的遗留问题,以便及时将档案转交新的单位。
●档案丢失:可以与参加工作前最后一个学校的相关部门联系,外地毕业生也可向原户籍所在地的人事部门咨询;已经多次变换工作的人要向第一家用人单位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