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员各有各的理由,但目的只有一个:最大限度地压缩成本,最大限度的增加收入。这就是资本的本性,支付最小的成本,攫取最大的利益。
公司是否善待员工,顺风顺水的时候,往往看不出来,一旦公司遭遇挫折面临危机的时候,就更见真情了
五一黄金周过后一上班,网站上扑面而来的一系列裁员的消息:京瓷裁员1700人,将CDMA手机生产转为外包;IBM宣布裁员13000人,引发员工抗议;惠普的1900员工自愿离职,将为此支付2亿;爱立信关闭其CDMA业务,美国总部并裁员250人;飞利浦出于削减大量开支考虑,也宣布近期将大举裁员;由于小灵通市场环境恶化,UT斯达康计划裁员1400人……
巨头纷纷裁员,给人一种错觉,似乎是全球IT业又遭“霜降”,再次进入“寒冬”。
然而,睁开眼一开,并非整个产业在萎缩,而是裁员公司在各打各的小算盘。比如,UT斯达康裁减17%的员工,每季度可削减运营支出4000万美元;飞利浦裁员是为了把毛利润率提高到5%至15%,目标是在萧条时期的毛利润率要达到5%,在半导体市场周期的高峰期要达到15%;爱立信第一季度的净利润虽然比一年前增长了77%,但不满足呈美国市场的小笔订单,将迫使250名雇员“下岗”;惠普为了提升公司的竞争力,玩得更绝,美其名曰让员工进入有更高盈利潜力的领域,让他们自动报出“离职”报酬,然后走人。
如此等等,裁员各有各的理由,但目的只有一个:最大限度地压缩成本,最大限度的增加收入。这就是资本的本性,支付最小的成本,攫取最大的利益。
回顾IT产业近10年来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投资紧缩,还是市场疲软,无论是决策失误,还是经营不善,只要公司的账面上出现预警信号,首当其冲的就是无辜的员工,裁员总是公司经理人讨好董事会和投资人最大筹码。
应当承认,商业公司不是慈善机构,公司入不敷出陷入困境了,自然没有能力养活闲人。所以,压缩开支,控制成本,也就成了商业公司通用的增收节支、扭亏为盈、开源节流的最有效措施。
问题在于,裁员固然是控制成本的有效办法,但不能成为增收节支的唯一策略。 首先,裁员可以压缩眼前的开支,透支的则是未来的成本。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这是中国人的一句老古话。在很大程度上,商业公司裁员患的就是这种“病”。
当IT产业处于快速增长高峰期的时候,各大公司纷纷扩张,大肆招兵买马,甚至不惜重金延揽人才。由于员工的贡献,公司的营收高速增长,公司的股价直线飙升,投资人和经理人弹冠相庆,而员工得到的回报充其量只是股东们分红后的一点点“剩余价值”。
当公司亏损之际,经理人首先考虑的是股东的利益,牺牲的也只能是员工的利益,大批员工卷铺盖走人,也就成了必然的结局。
招之即来,挥之即去,这就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公司用人的基本法则。从理论上讲,这个法则既然存在,就是合理。从现实的角度看,许多公司的裁员固然很理性,但总让感到非人性,至少是没有一点人情味。
等到市场回暖,需求增长,公司必然还要扩张,扩张就需要增员。到那时,被裁掉的老员工还会回来吗?即便有的好马也吃回头草,公司也要付出更高的报酬,才能赢得他们回心转意。至于那些新招的员工,可想而知,新手毕竟不如老手,从雇人到用人,再到人尽其能,公司必然要付出培训等等许多额外成本。
其次,通过裁员来渡过难关,将使公司的声誉受到损害。
通过裁员,公司可以转危为安,却把风险转嫁到了员工的头上。许多员工为此付出的,不仅仅是一份工作,一份报酬,甚至有些人将失去赖以生存的基础。所以,对于每一位员工来说,裁员都是人生的最大灾难,都是不可承受的生命之重。 再往深处想,大批公司裁减大批员工,则把风险转嫁给了社会,由此引发的家庭危机、治安问题,其后患难以预计。因失业而导致的社会动荡,在西方社会屡见不鲜,在我国更是一种非常可怕、也让政府感到压力的不安定因素。
所以,对于那些只计利润,不计后果的商业公司,一旦大批裁员,其声誉必然严重失分。
去年4月,联想裁员风波在业界引起极大反响,联想虽然承认决策失误是领导层的责任,但最后牺牲的仍是员工的利益。最让员工难以接受的是,被裁员工事先都完全不知情,而且两个小时之内必须离开公司。业内人士指出,联想的裁员过程就只是关注公司裁员目标的实现,而没有考虑被裁员工的问题,包括员工的工作、生活和心态等。联想现在的员工以及以后加入联想的员工,内心深处都会有一种阴影:“我会步这5%人的后尘吗?” 联想收购IBM PC之后,正在国际化道路上提速,未来也必然会效仿国际跨国公司的“惯例”,只是,在进行非裁员不可的重大决策时,多一点理性,多一点人情味,少一点震荡,少一点负面效应。
如果裁员成为控制成本、增收节支的唯一策略,那么,只能说这些裁员的公司已经是黔驴技穷,山穷水尽了。一般常识告诉我们,人是最具价值的生产力,是为资本创造财富的最生动工具,提升公司的竞争力,保持利润的增长,要靠全体员工的拼搏和创新。如果失去了员工的创造力,失去了人心,公司的未来还有希望吗? 理性地说,经济衰退,经营亏损,公司要活下来,先让一部分员工“死”去,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不过,最好还是管理层与员工共渡难关,思科CEO钱伯斯在公司最困难的时候,把自己的年薪降为一元钱,这对员工的稳定和鼓励是无穷的。 公司是否善待员工,顺风顺水的时候,往往看不出来,一旦公司遭遇挫折面临危机的时候,就更见真情了。1993年3月1日,郭士纳在IBM生死存亡的转折关头执掌帅印,他送给每位员工的“见面礼”,是一笔数额可观的奖金,人人有份。他安抚所有员工:“我不管你是未来的商界名人,还是正准备另谋出路,但我要的是你们现在得为我尽心尽力的工作。”
在IBM最黑暗的日子,郭士纳在最困难的环境下,带领IBM全体员工转危为安,IBM 600多亿美元的年营业额30多年徘徊不前,在他手终于突破800亿美元,股价增值800%。
在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公司当中,飞利浦的不厚道越来越为国人所诟病,为了利益最大化,这家公司似乎就是一个冷血动物。这次宣布要裁员,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把毛利润率提高到5%至15%。当整个产业的毛利率逼近10%以下的时候,飞利浦还不满足,而且要通过裁员来实现15%的毛利率,不能不让人想到敲骨吸髓的故事。
市场犹如汪洋大海,竞争正未有穷期,对于任何一家IT公司来说,通向未的路都是风雨莫测,成败如何,还是中国那句古话,得人心者,得天下。为此奉劝外国的或中国的、由外国进入中国或由中国走向世界的IT公司们,善待员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