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正和社会保障构成一对矛盾。其中,社会保障中养老保险和医保,首当其冲地成为制约职工不敢花钱的两条“短腿”。记者在调查时发现,在当前的经济背景下,职工实际生活费支出在减少。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牵动了职工的敏感神经,但攥紧钱包,把钱用在刀刃儿上,又成为许多职工的一个自然选择。
最新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居民银行储蓄已超过20万亿元,今年前三季度,城镇职工工资也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8.3%。一项公众(6919名)调查显示,81.8%的人把不花钱的原因,归结为基本养老保险力度不够;76.0%的人认为,新医保未明确,老百姓仍然担心看不起病。
担心看病养老
11月15日上午8时,北京玉泉路一处楼盘开盘,一对50多岁的夫妇和女儿犹豫再三,最后还是把10万元定金又塞回了提包。
这是北京机床厂职工黄玉一家子。黄玉不停地摇着头说:“7天前,就交了2万元诚信金。今天参加摇号是2700号,以为总共700多套房子根本轮不上我买,但售房人员告诉我,还有房子,先交定金,以后再交首付18万元。虽然急需买房,又担心买了房子后,看病、养老就没兜底的了,眼看着这个楼盘从每平方米13000元降到1万元,可又不敢买。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黄玉希望自己能凭借单位的住房公积金和在股市赚的钱,交个购房首付,可每次都是刚觉得够交首付时,又担心以后的保障问题,“怎么也赶不上趟儿”。
在售楼现场,记者发现,像黄玉这种想法的人不是个别。38岁的刘静是一家大型国企的技工,原来打算买一套140平方米的房子接父母一起来住,临时改了主意,买了一套88平方米的小户型。她说:“买大房,每个月的房贷款会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孩子也该上幼儿园了,马上面临教育问题,得给她存钱了。我和老公最怕的就是生病,再加上养老,现在不能不考虑呀。”
前一段北京的房价噌噌往上蹿时,人们不敢买房,现在开始降价了,大部分人还是不敢买房。据售楼处人员介绍,这次开盘出售700多套房子,一周前还是2900人抓号抢购,并交了诚信金,现在有三分之二的人根本没来参加摇号,还把诚信金要回去了,说不想买了。
退休后账簿变薄了
11月16日上午10时,在北京福利特家具店内,一位55岁的退休职工孙贵英围着一套非洲黄梨花木家具反复欣赏,“饱饱眼福得了,价钱虽然不是问题,还是舍不得买,动大钱是不敢了”。
孙贵英最近许多购物计划都取消了。她每月拿2800元退休金,“这点钱早就在计划之中了,一分钱也不敢花,看病有时根本不够,存在银行的积蓄更不敢随便花呀!扩大内需,刺激消费这事别跟我们退休职工说,那点儿退休金是保命钱,不能随便花。现在股市不行了,这是惟一能让我们出钱进行交易的,因为能赚点儿,往外花钱的事儿我不干”。
“过去我上班时习惯做‘月光族’,花半年薪水买个包,信用卡常常刷爆,要丈夫去还钱。最近朋友们都在议论金融危机,东西当然还是要买,不过能省则省吧。”金融危机对大部分人而言,还没有产生实质性影响,但她每天都上网,对于世界大事颇为关注,也因此开始调整自己的消费习惯。
她削减了去大商场购物的时间,改去小店或折扣店购物。“东城区的天意小商品批发市场每到周末都聚集了众多像我这岁数的人,几十元的东西买了能用就行了。我家的账簿最近变薄了,一个月200元过日子足够了,因为尽量少花钱,心里才有底”。
十几年前花一万多元购买大彩电是件平常事,如今似乎已令人难以想象。十几年前的收入远非今日所能比,惟一不同的是,当时在住房、医疗、上学问题上,人们很少为未来担忧,很多人根本没有多少储蓄。城镇职工虽然在社会保障体系覆盖之内,但真正老了,需要用钱的地方多着呢。“所以,花钱要谨慎。”孙贵英恋恋不舍地离开了那套让她只能饱饱眼福的漂亮家具。
开药也得算计着
11月16日下午4时,北京东直门中医院挂号大厅,48岁的北京机械厂职工王霞正在排队挂第二天的号。王霞说,前些日子肉涨价,“一斤肉馅包饺子够俩人吃三顿,多打算打算,饮食上不会受到太多影响”。她很在乎药品涨价。王霞有糖尿病,长期服药,她说:“二甲双瓜以前卖11元一瓶,现在同样的药涨到16元一瓶。这样,生活费用整体上都增加了,不能不算计。”为了少花这5元钱,王霞专门打听到东直门医院一位医生,听说这位医生不开价钱贵的药,但要找他看病,却要头一天晚上就去排队。“我还有两年退休,得考虑挣钱养老的事。医疗改革后,工作了几十年的职工只能报销80%,开药得算计着;很多自费药还不能报销,看病的负担就更重了。”王霞为了疗效快,以前都是用西药治疗糖尿病,在医院开胰岛素等药品每月花500多元,虽然可以报销80%,但自己也要负担100多元,现在,她为了少花钱改看中医了,每次只花20多元,拿5付药。王霞不是没有看病的钱,但她有个后顾之忧,“看病也要盘算自己腰包的钱有多少,万一得了大病,需要花钱怎么办,现在只能是多攒点儿”。
预期影响当前消费据保险业专家分析:“职工攥紧钱包不敢花钱的主要原因,是目前我国的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就企业在职职工和退休职工而言,补充养老保险部分在我国还是个未知数。这里有个‘工资替代率’的问题。退休后拿到的钱,是上班时的25%;所以,钱放在银行不敢动。
现今,我国的保险资金约有3万亿元,其中,多数是投资型的,有多少钱用来养老的,基本数字都没有统计过。”怎样才能有良好的社会福利保障,让职工没有后顾之忧敢花钱呢?中国保监会主任梁涛说,“发展商业养老保险有利于提高养老保障体系的保障水平,弥补目前基本养老保障水平偏低的不足。目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指导思想只能是‘广覆盖,保基本’,为公民提供退休后的基本生活收入,基本线以上的保障则应通过商业保险等手段解决。”从国际经验看,鼓励养老保险的发展策略很多,其中,国家对个人年金、团体年金的缴费予以税收优惠,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商业保险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障计划是比较现实和针对性养老保险发展策略之一。
养老保险是家庭和个人收入在生命周期中的再分配。有关专家认为,只有当制度具有明确性与稳定性的时候,人们才容易做出较长期的预期。有待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正是制约消费的一块“短板”——很多人“不敢花钱”的原因在于,没有明确而稳定的社会保障制度能够促使他们做出长远的预期,只能通过增加个人储蓄来积攒应对风险的“安全感”。
实际上,社会保障并不总是经济繁荣的产物,与此相反,往往是在危机中诞生,并且成为克服危机的制度保障。据悉,为了解除职工消费的后顾之忧,除了建立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外,一份旨在扩大居民收入、全面刺激国内消费的方案正由国家发改委紧张起草。发改委有关人士称,方案涉及调高个税起征点、大范围提高社会工资、建立对低收入阶层补贴的长效保障机制、提高住房货币补贴的标准等数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