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攻略 - 打破“应该”,逆风翻盘

以下场景,或许很多人都感觉似曾相识:

 

某重要工作会议上,同事或上司,睁眼说瞎话,颠倒黑白,实力甩锅给我,比窦娥还冤。

 

难搞的客户或者同事,看人下菜碟,完全不配合我的工作还动辄把我数落一顿。但对待我的老板或是级别高的人,却是另一副嘴脸,恨不得给人提鞋。

 

辛苦加班半年多超额完成任务,老板因此得到了嘉奖,我自己却没得到之前被许诺的升职加薪。

 

各种欺负,委屈,数不胜数……


这个时候,我们是不是感到受了欺负,受了委屈,非常气愤,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语速加快,只想摔门而去?


或者在脑海中,甚至现实里,跑去跟那个“肇事者”理论,泄愤,以至于让事情往不利于自己的方向继续发展;

 

再或者紧急在脑中搜索心经冥想和各种鸡汤里的控制情绪大法,一个一个试过来;

 

再或者跑去洗手间停车场大哭一场,接下来跟闺蜜/兄弟,关系好的同事,另一半,煲起电话粥,再跑去血拼一下清空购物车,泡吧K歌到天亮。

 

这些方法都是治标不治,后续发展无外乎是:

 

要么我选择离职跳槽,到了新的单位,结果又遇到了不同但类似的问题

 

当然还有不差钱的可以裸辞,但之后每每想起着当时这些事情,或许会有一种挫败感

 

而且回归家庭没有职场的生活中,也未必就没有欺负和委屈了。

 

要么我需要继续留下工作,面对相同的处境,不断重复的各种问题,慢慢演变身边人害怕的“祥林嫂”,或者自己憋出内伤甚至抑郁症

 


那么,我们究竟要怎么办呢?

 

首先,让我们总结一下以上事件发展的过程:


外部事件 - 我的强烈负面情绪 - 我由于这种负面情绪而做出的决定 - 下一个事件的发生 – 无限负面循环

 

我们会一一讨论这个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但相信大家不难看出,这个过程的关键,是“我的强烈负面情绪”,因为它主导了我做出的决定,和下一个事件的发生。


前段热播的电视剧《知否》中女主人公的盛明兰,圆融通透,智慧又有远大的格局。纵观盛明兰成功的因素,是她在关键时刻,沉着冷静,去积极的想办法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解决问题。

 

从生母难产时的到处求救,到帮助英国公之女难产时的杀伐决断,还有权衡再三的婚姻大事。

 

反观她感情用事的时候,办事却往往不利:反对林小娘的排位入玉清观,和对于王氏一族毒害自己祖母的不依不饶,都种下了更为长远的祸患。

 

可见,情绪,足以影响我们处理事情的方式方法,和整个事件的走向。

 

当然,现在到处都可以看到劝导人化解情绪的方法,从冥想瑜伽到人生格言,各种鸡汤,催眠大法,应有尽有。

 

但就真的管用吗?未必。

 

为什么?因为这些都是治标不治本,只是简单的控制情绪,并没有从产生负面情绪的根源入手。

 

就好像感冒的时候吃退烧药可以缓解症状,但却不能从赶走感冒的元凶- 病毒。


那么什么是产生负面情绪的根源“病毒”呢?

 

一句话简单粗暴的说,就是我们认为应该发生的事情,没有发生。

 

更加具体来说,就是以我们的三观和认知体系所认定的“应该”的事情,与现实中别人的行为和后果,产生了偏差,没有出现我们认为理所应当的结果。


我们认为做人应该诚信,但却被别人用谎言栽赃陷害;我们认为对待人应该人人平等,但却被别人按照级别高低区别对待;我们认为薪酬奖励应该按照工作能力和成果,却遇到了凭借个人好恶偏心的上司……

 

但是我们认为的“理所应当”,就真的是大概率会发生的事件吗?就真的是理所应当的吗?

 

非也。

 认为的“理所应当”,是由我们自己所受到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教育背景等等非常复杂的非常因人而异的经历和感受,所形成的“三观”和认知体系决定的。同时,还是由我们在整个职场“食物链”所处的位置,想要获得的利益,决定的。


而我们的同事,客户,上司,职场里的各种人,都有着多姿多彩各不相同的成长经历,人生经历,教育背景,也就形成了各不相同的认知体系。他们所处在的“食物链”的位置,获得的利益,也都和我们多少有些不同。

 

因此,他们世界里的“理所应当”,和我们的,当然也是不同的。大家都是用自己各不相同的认知体系来指导自己的行为,而导致不同的结果。

 

解决负面情绪的源头,就是要承认和理解“理所应当”的多样性。

 

你可能觉得承认多样性很容易,但为什么要“理解”?

 

因为只有理解对方(比如:老板,客户)的行事风格和方式,才能想出对于对方有效的沟通方法,和解决方案。从而决定了下一步我们做什么决定,和下一个事件的发生,这些我们之后还会进一步讨论。

 

在不带有偏见的理解之后,如果发觉自己真的不能接受对方,也帮助自己找到了自身的边界和底线。可以积极的指导自己下一步的决定。

 

同时,试图去理解与自己完全不同的人,可以锻炼我们超越“本我”的能力,提升我们想问题,看问题的格局。

 

注意,我们说的是承认和理解,并不是要赞同或改变自己已有的三观。

 

“理解”或许是很有难度的。你可能永远不能理解那些欺上瞒下的人,或者靠压榨下属一步步上位的人。因为如果换成你在那个人的位子,你绝对不会那么做。


但为什么那些人会那么做?

 

心理学早就给我们答案,原因有二:

 

一,人在判断自身行为标准的时候,用的是主观意图,而在判断他人行为标准的时候,用的是客观行为和结果。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我们在寻求原谅的时候,总是说“我不是故意的”,或者试图解释自己的主观意图给对方。因为这是我们自身行事的标准。

 

那些道德底线较低的人,可能会想着他/她不是有意要伤害别人,只是为了自己或者团队可以达成目标,满足自身强烈的欲望。

 

就像小说和影视作品里的坏人,作者总会交代他/她的成长背景,为什么“黑化”的主观原因和行动意图,试图得到读者的理解,甚至谅解。

 

但我们在判断他人的行为时,用的是客观发生的行为和结果,尽管对方主观上没有要伤害自己,但客观发生了伤害和后果,我们只看到了后者。当很多人沉浸在伤害和后果里不冷静的时候,是根本不会去理会对方的主观意图的。

 

美国著名喜剧演员乔治加林有一句洞察人性的名言:“所有开车比我慢的人都是傻子,所有开车比我快的人都是疯子。”换言之,所有人都是傻子和疯子,只有我是那个明白人。但如果仅仅用车速来判断。你在别人眼中,也是傻子和疯子之一,因为没有人或者极少数人和我们的车速是完全一致的。

 

同理,我们自己也是被他人按照同样的标准在判断着,衡量着。因此,我们在后面的沟通学里也会讨论,如何尽量不要做对方会误会的行为和后果,特别是在对方看不到我们的主观意图的时候。然后再进一步逆向思维出适合对方认知系统的沟通方式。

 

二,人的行为之所以受到道德,法律和自身三观的约束,是因为自身的羞耻心,和对于惩罚的恐惧。而每个人,羞耻心和对于惩罚的恐惧的界限,都是不同的。

 

《科学美国人》杂志十几年前曾经做过一个大规模的调查,发现社会中羞耻心界限最低的两类人,是囚犯和大企业高级管理层。前者是因为生存压力过大,后者是因为极大的利益和对于整个企业存亡的决断,都超越了自身的羞耻心和对于惩罚的恐惧。

 

认清了这两点,就不难理解在别人世界里的“理所应当”,与我们的,多半是不同的。

 

如果你已经看到这里,恭喜你,找到了逆风翻盘的第一步。下一步,就是如何做出决定,引导后续事件的发生。请听下回分解。


Copyright © 1992-2017 szs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深圳市三和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 粤ICP备09088083号-1 经营许可证号: 粤B2-20110538

本站所有招聘信息及资讯信息,未经书面授权不允许转载 复制 镜像 法律顾问: 韦海峰律师

招聘: 服务热线 0755-28098888 / 400 8066 888 求职: 服务热线 0755-27705151 或 Email:service@sh818.cn